top of page

2016 Mini-MOOCs Collections

誰吃了那碗飯?


「不為五斗米折腰,但為一碗飯而教。」

「食農教育」的目的,在於建立人、食物、土地之間的連結,讓我們得以從桌上的食物,對農業有更多認識。然而,當我們因為環境的限制,難以抽出時間親近土地,就不容易對食育議題產生共鳴。那麼,如何喚起人對食物的重視?食物的取得如此理所當然,人們似乎總是消極而被動:只有在食安問題出現時,食育才能用負面的形象引起世人的關注。

目前食農教育的推廣,多存在於小學的課外活動。針對年齡層在中學以上的學習者,少有新聞媒體以外的學習教材。若沒有相關背景或特殊目的,我想很少人會特地去關注主婦聯盟,上下游新聞市集,甚至是行政院農委會等網站。想傳播食育知識,該從哪邊做起?如何讓這樣一個不起眼、不討喜、卻遠比想像中值得重視的知識領域,更廣泛地為人所知?我想到了 MOOC,也就是開放式線上課程的可能性。

在中小學課堂,食育並不專屬於任何一門學科,學生不容易意識到它的重要性和實用性。因此,身為教學者,為了順利「騙」學生進來選修,從零開始有系統地學習食育知識,我決定把大家都當成好奇寶寶,用淺顯易懂的文字,和大量的圖片,以每天都吃得到的「米」來說故事,一步一步引發大家的學習動機。

於是,仿照 youtube 教學短片的授課形式,用有限的知識、時間及簡報能力,「誰吃了這碗飯」產生了。不需要豐富的先備知識,不需要全神貫注的腦袋,任何人都可以在這裡從頭學起。影片講師從碗妹到碗公,話題從輕鬆到嚴肅,引領學習者快速地由淺入深,從 7 歲到 17 歲,補完這一代失落的食農教育。

 

課程特色

老師不入鏡:「你不用知道我長什麼樣子,但你要知道我講了什麼。」

  1. 知識為主角:一門課的核心是知識本身有沒有正確地被傳達

  2. 去專家化:只要知識來源可考據,開放式課程不一定要由專家授課

  3. 物品當講者:去掉動態人像,改以靜態物品代替,讓觀眾專注於用聽覺接受資訊

笨蛋都能懂:「知識不見得要艱澀難懂,能為你開一扇窗就已足夠。」

  1. 普及性知識:以非專門學科、門檻較低的普及性知識為主

  2. 議題大眾化:以生活化的議題,增加聽者觀影的意願

  3. 跨領域教學:從農業、經濟、歷史、政治等多元觀點切入議題,目的在於增加觀影者自學其感興趣領域的學習動機

資訊視覺化:「用大量的圖片與簡短的文字,增加大眾觀影的意願。」

學習預期目標

米飯是台灣人的主食之一,期許學習者對國內不可或缺的糧食作物有基礎的了解,也能以稻米為起頭,從政策、經濟層面反思,提升對農業產銷議題的重視。

MINIMOOC 第一講:序章

(請連結 Youtube 觀賞其他講次)

課程模組架構

米飯端上桌 — 世界各地的米食文化與稻米品種

簡述台灣稻米起源、產地、產季與品種

  • 稻米產地分佈:  了解稻米種植在世界的分佈情形,與台灣做比較

  • 稻米品種與命名: 了解台灣稻米的歷史淵源與品種命名

  • 米製美食:    欣賞各式各樣米製美食

小米寶寶的一生 — 由產地到餐桌

介紹稻米的生長、加工與銷售過程,以及米的分級制度

  • 稻米成長過程:  了解稻米從播種到收割的過程

  • 稻米加工與銷售: 了解從稻穀至米粒的加工過程

  • 米分級介紹:   了解如何判別米的優劣

飯要吃光光?— 議題討論

探討公糧過剩、糧食自給率下降的問題

  • 公糧過剩:    了解公糧制度的優缺點,從運作現況反思該如何改進

  • 糧食自給率:   了解糧食自給率下降的嚴重性

總設計理念

  • 以多元觀點、多樣化的學習媒介增進線上學習動機。

  • 即使缺乏面對面的互動,我們仍希望學習者感受到學習的樂趣。期許用多種形式呈現的教學影片,可以提升線上學習的意願。

心路歷程

一開始加入創新組的實習計畫,以為自己只會是小小的影片試看員,實在想不到怎麼會擁有這麼大的空間去設計一門 mooc。在製作課程的過程中,曾經因為自己缺乏影視能力和專業知識而沮喪,也曾懷疑自己做完一個影片到底能改變什麼,當然還得對抗無限的惰性,才能督促自己一而再再而三修改不夠完備的教學內容。

但是,影片的完成度越高,我的期待也越高。不再要求自己有最完美的產出,而是期待自己可以找出自己需要加強的地方,也希望觀眾能從不夠完美的影片中,想像這門課該怎麼教更好?如果是我,想用這樣的形式教出什麼知識?那就是我希望看到的結果。

目前身處影片後製的水深火熱中,期待你與妳看到完成影片的這一天來臨!

 

參展人介紹

一個好奇心旺盛,喜歡質疑老師的問題學生,始終認為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,教得不好是老師的問題。為什麼不能用最適合自己的方式,選擇真正想學的知識?

離開工學院到人文學院,從台大跳槽到台科大,從專注學業到多方嘗試,雖然學無專精當不成老師,卻想尋找教育中不一樣的可能性。於是搭上了台大創新組列車,用有限的知識和能力,希望突破時間與空間,幫助學生找回學習的自主權。

方珮雯

臺灣科技大學 數位學習與教育所

國立臺灣大學 工程科學及海洋工程學系

 

Question: 這堂 Mini-MOOC 是為誰(何種學習者)設計的?

(hint: 請參考展板)


Recent Posts
bottom of page